2014/01/29

中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目前的第一代战略核武主要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加上数量不多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由DF2、DF3、DF4、DF5、JL1等共三大类五个主要型号的地地、潜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海基导弹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不包括少量被升级的载体),命中精度也较差。因此,形成的全面核打击力度也相对有限。 

 

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1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2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3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4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进入到了80年代后,现有的核武能力已经日显窘迫与落后,急需有新的装备替代老旧技术产品。这个迫切性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尤为突出,因为部分的战备核武已经进入或即将要进入超龄服役的阶段,所以汰换新一代的核武导弹也就成为了中国军工建设中相当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第二代核武的研制启动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而预研甚至更早些。当时中共的提出步骤是以发展陆基核武,强化海基核武,装备空基核武为方针进行的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战略计划。 

 

将现有尚未退役的DF4和DF5型洲际导弹换装多弹头,并升级软件部分,提高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的命中精确度以及生存能力。 

 

我国于1981-1982年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比前苏联晚了两年(前苏联在78-79年就完成了小型化);核弹头小型化是多弹头洲际导弹的先捷条件,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以后,研制多弹头洲际导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东风五甲于1982年研制成功,1984年进入战略值班状态。东风五甲与早期的东风五不同在于它的第一级首次采用黄色固体燃料(聚硫凝固橡胶推进剂),第二级为可储存式液体燃料,燃料的改进使它的最大射程超过15,000公里。东风五甲的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可摆动式喷管,能够通过弹载计算机的指令调整飞行姿势;弹头舱末端装有燃气舵,能够在重返大气层前修正弹道,从而提高了命中精度。东风五甲的最大运载负荷没有公开过,不过可以肯定不会少于3500公斤。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甲的圆周偏差率介于150-350公尺。甲配置了多枚分导式核弹头,其中一种配置为六枚一百万吨分导式核弹头,另外一种配置为九枚分导核弹头,当量不详。总之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东风五甲性能大幅度提高。 

 

中国军队现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在的主要问题:装备单弹头的20枚DF-4导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部署,已服役二十年左右;更先进的DF-31导弹才刚开始部署,但数量有限。如果导弹的设计寿命以30年为限,DF-4导弹再过几年就要开始陆续退役,最长服役到2015年,DF-31由于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性能不太可靠,存在的问题还在改进,所以装备的数量有限。而更先进的DF-41还在研制阶段。这些数字表明,DF-4导弹老龄化意味着导弹诸部件日趋老化,更意味着中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能力随岁月日趋减弱。 

  

5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6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7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8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9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10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中国的一些核武器专家最近在抽查老化核弹头的毛病时,发现裂隙比预计的多,衰变迹象比预计的大,虽然耗资巨大的计算机模拟和实物检查计划运作良好,但不能完全替代,对远远超出预期寿命的核弹头进行的爆炸**。 

 

突防技术落后于反导技术,DF-4和DF-31都是单弹头,即使中国现在用DF-21中程导弹来研制分导式多弹头,但这些核弹头都是按预定弹道飞行的再入飞行器。它们都装有一定的突防装置,但很难突破近年新发展的同时识别、跟踪和拦截多个进攻弹头的先进防空系统。 

 

中国军队对其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向,正在选择以下几种:维持DF-4导弹的能力,中国军方初步设想方案是:延长DF-4导弹服役期。包括改进和增强制导和推进装置,保证导弹作战能力延长到2020年以后。工程研究报告也表明,延长服役期是可能的。改装DF-4导弹的弹头。将20枚比较先进的仿美“W87”的核弹头改装在DF-4导弹上,以替换超期服役时间太长体积又大的核弹头,并使命中精度提高到百米以内。设法使DF-4导弹升级。现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基础设施无需升级,但必须想方设法使导弹升级,以确保DF-4导弹的有效载荷在对方防空系统变得更先进之时,也能抵达其所要打击的目标。 

 

中国军方认为,在保留DF-4导弹能力的同时,还须建造一些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如DF-31和DF-41,其中DF-41预计于2010年投入使用,使其新增的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能力能抵消美国NMD的威胁。 

 

发展和建造全新的常规洲际导弹。在保留热核装料洲际弹道导弹武器库的同时,考虑发展和建造常规洲际弹道导弹,用来打击高价值目标和快速摧毁的目标。另外,依靠再入弹头的高速度,使用常规洲际导弹来攻击地下深处目标。但需要建造多少枚常规洲际导弹,完全取决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中国军方正在考虑改装商用助推器,或建造一种混合系统新型热核装料洲际弹道导弹,用来补充正常导弹**期间所消耗的导弹。如果改装商用助推器,它必须安装在现有的洲际导弹地下井里。 

 

11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12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13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14__%252524%252521%252540%252521__GetImage.ashx-2014-01-28-16-51.jpg

常规和核装料洲际导弹分开部署。中国二炮技术工程表明,现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基础设施无需升级,中国军方计划在每个基地很远的地方建设一个新的常规洲际导弹发射设施,与核装料洲际导弹发射设施分开,以保证在发射常规洲际弹道导弹时不会被误认为是核攻击。但中国军方不打算在(常规)洲际导弹上投入太多的资金,现初步规划部署4个常规弹头的洲际导弹基地。 

 

中国军方为维持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能力,未来的投资领域包括发展先进的再入飞行器和改进制导技术。 

从目前来看,中国军方致力发展新的发动机,因为它期望在该领域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将集成制导技术应用于再入飞行器,集成制导技术不仅拥有一种机动能力,使再入飞行器能战胜先进的防空系统,而且还能再入飞行器具有一种有限处理能力,预先设定的机动飞行,或者进行自主作战决策。另外,常规再入飞行器还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制导,但核装料再入飞行器不能采取这种选择,因为它在飞越高强度电磁干扰的核环境时,信号会遭到干扰而影响核弹头的突防效果。 

 

总之,中国国军方面对其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在问题,正在考虑各种选择加以解决,但仍有后顾之忧,担心以后问题会愈来愈严重。 

 

2009年国庆阅兵,第二炮兵展示最精良的武器装备。五个导弹装备方队由六支导弹劲旅组成,展示解放军战略威慑核心力量和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导弹家族大了,两种不同射程的地地常规导弹,一种常规陆基巡航导弹,一种核常兼备的地地中远程导弹,一种洲际战略核导弹。受阅的新型号导弹共计一百零八枚,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武器已由单一型号发展爲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并存的导弹大家族。 

 

过去大量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剂,导弹普遍体积庞大。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大量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剂新技术,使导弹武器普遍“瘦身”。此次阅兵所展示的五种型号导弹,无论常规导弹还是核导弹,全部采用固体燃料,体现体积小、本领大的特征。 

 

第二炮兵武器集中展现,充分展示着“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射程衔接、战斗武器的装备体系。第二炮兵“指挥控制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导弹突防能力、生存防护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实现全面跃升,真正实现隐蔽作战准备、突然发起火力突击、快速实施波次转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精确制导,成功突破风云雷电等气象禁区。尤其首次亮相陆基巡航导弹,能够多发连射、低空飞行、隐蔽突防、精确制导,是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的一把利剑,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精确打击、精准点穴”的精度跃升。 

 

过去,导弹装备静卧深山、机动困难、发射准备时间长。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第二炮兵全面展开跨区机动训练。依托新型导弹发射装备,科学组织连续测试、导弹快速转载等科目训练,不论是崇山峻岭还是大漠戈壁,发射车拉起导弹就可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击。此次阅兵亮相的所有导弹,全部采用车载发射方式,拉起来就可以跑,到达预定地点后,竖起架子就可以打。 

  

近年来,西方重视中国快速进步的弹道导弹力量,美国智库“詹姆斯顿基金会”在其网站刊登题爲《中国巡航导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建议加强对中国巡航导弹力量的关注,并评估此类武器对美国亚太战略可能构成的影响。内容指出:“解放军正获得大量高精度的巡航导弹,如国産的DH-10型,射程达2000公里,已部署50至250枚,配有20至30部发射架。在空中运载平台方面,有迹象表明中国军工部门正对老式的轰-6型轰炸机实施现代化改进。“一旦技术升级完成,这些战机将携带相似的远程巡航导弹。” 

 

首先,巡航导弹将对台湾地区和日本境内的目标面临更多威胁,美军的海外基地也包括其中。一旦解放军成功部署了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并将其与现有的航空兵和弹道导弹力量融合在一起,那么攻击台湾与日本时就会有更多选择。巡航导弹与轰炸机等运载平台的结合,将令中国的常规打击力量覆盖更多目标。诸如关岛一类的地方,今后不再是绝对安全的“大后方”。必要时,北京可以借助巡航导弹发出信号:关岛将不是美军的避难所。 

 

中国以“泄露国家机密”罪逮捕了华棣 

华棣一九六○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发动机系,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院现航空航天部第一研究院从事火箭、导弹技术研究长达24年,1970年代参加中国第一代卫星以及洲际弹道导弹的研究有功,荣获国家突出贡献奖。一九八六年以后,华棣开始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先后在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职。后调任中信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并参加了中韩关系的正常化谈判。他的研究先后得到邓小平、赵紫阳的赏识。 

 

“六四”事件发生时,华棣正在莫斯科开会,后辗转到达美国。受聘为史丹福大学国家安全与军备控制中心研究。一九九二年与发表题为《中国导弹计划:技术及战略目的》的论文。还翻译5本书。包括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利》翻译成中文。 

 

华棣到底泄漏了什么秘密?在军事报导领域,不同的国家,依据不同的国情,所处的国际环境异同,对军事机密的解释标准也大不一样。例如就洲际弹道导弹的名称、射程、配备数量,美国、苏联、后来的俄罗斯经过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的回合较量,早已公开了有关资料。 

 

但是对于洲际弹道导弹固定发射地点的确切坐标位置却一直保密,直到第一、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签署之后,双方不得不公开需要捣毁的发射井。英法自认为自己核实力低于美苏一等,因此在80年代把自身拥有核弹头的数量列为最高机密。以色列迄今不愿意公开自己拥有核武器。 

 

在同JohnLewis合作的《中国导弹计划:技术、战略及目的》一文中,涉及到了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现状、展望的内容。包括披露1989年以前中国部署的DF5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确切数量是4枚,以及大体部署的形式。并透露当时以及现在正在开发中的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DF31、DF41、新一代094型战略核潜艇将要部署的JL2(DF31的潜射版)的射程、燃料种类、配备的时间等。 

 

以美苏的标准而言,华棣同JohnLewis合写的论文透露中国导弹有关情况十分有限。以他所处的位置,他应该知道更多的东西。例如有关第二炮兵洲际弹道导弹基地的确切位置、弹井的设计、导弹的突防能力、引爆装置的可靠性、“最后安全装置(如果有的话)的解除方式等等试验参数,在华棣的有关论文中,只字未提。可见华棣是大有保留的。 

 

但是在对待核武器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的军事学者一直声称“美苏是两大核巨人,中国只是一把小刀”,中国的战略学者认为美苏两大超强有足够的自信公布她们的核阵容,因为双方的力量早已发展到了任何一方不能摧毁另一方,而赢得核战争胜利的地步,而且认识到谁要首先发动核战争,最终只能同归于尽。正是基于如此“保障相互毁灭”理论,美苏才发展了数以千万计的核导弹以及弹头。 

 

根据第一次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向美国提供洲际弹道导弹的报告,苏联在此期间拥有战略核弹道导弹弹头10953个,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弹头6657个,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弹头3426个,重轰炸机载弹头870个。其中包括3000个“打击弹头”,以当年威力打击美国坚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器SS24、SS25等7种类1451件,发射基地21处。苏联保有如此众多的弹头目的如下:在核战中摧毁美国6000个战略目标。包括大都市、军事指挥中心,核基地。在第一次打击中首先摧毁1500个以上的战略目标,主要是核基地、指挥中心,其中对加固型美国的导弹发射井使用2-3个“打击弹头”。 

 

相对于美国、苏联、俄罗斯的核威慑战略,中国的核力量一直确保有限的“第二反击能力”,以阻止美苏可能对中国进行的核讹诈。即在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之下,在受到核攻击之后,对敌人的大都市,工业中心实施核报复,引起对方的核恐惧,从而形成“核威慑”力量,迫使对手放弃使用核武器的念头。 

 

《中国导弹计划:技术、战略及目的》一文提及1989年以前中国唯一进入实战配备的DF5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是4枚(DF4计算为准洲际弹道导弹),众所周知,依照中国当时的技术,每枚导弹只携带一个核弹头。 

 

这一数字属实的话,等于向外界表明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对美国本土直接进行“第二核反击”的能力。区区4枚导弹在美苏的第一次打击中可能难以生存。 

 

DF5洲际弹道导弹采用露天发射架发射方式,生存性极其低下。即使部分解决了“藏”的问题,剩下的1、2枚DF5在技术值上对美国本土构成的威胁效应就会降低许多。俄罗斯核安全事物顾问贝拉乌斯战略火箭军少将对此认为即使以美俄的标准而言,战略洲际弹道导弹在实战中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苏联设定了以三至四个弹头确保95%的攻击成功率的参数。原因在于以四个弹头发动洲际攻击的同时,其中三个有可能在弹头突入大气层时,速度到达24马赫,表面高温达到2500度从而有可能使起爆装置在振动过程中失灵,同时导弹的“最后安全装置”也可能无法对加速度加以感应而不能解除,由于试验发射同实战发射的飞行路线不一样,对于惯性诱导装置的可信度也值得担忧。 

仅仅以1989年当时的4枚洲际弹道导弹之数量,的确难以形成所谓的“有效第二核反击能力”。这是否就是中国对华棣的震怒之处?如果是的话,华棣出走之后,中国不得不加大DF5的生产数量。CIA在本年度公开声称目前中国拥有11枚以上的DF5服役,同时改良后的DF5A型配备多弹头。 

 

中国当时部署了17枚DF5导弹。美国的中华战略学会主席赵云山表示从中国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储备情况来判断,当时的核弹头数量、洲际弹道导弹数量都远远超过华棣的结论。旅居纽约的中国战略问题评论家艾端午表示1984年大阅兵时,中国便展出了3枚DF5,其造价一枚在中国不超过一亿人民币,到1989年才生产了一枚? 

 

法国同美苏不同,也只是保留有限的核反击能力,对核武库的保密标准远远高于美国,例如法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核弹头的具体数量,但是1980、1982年,当法国决定装备S3中程地对地导弹的时候,法国还是公布了它的具体配备数量是各自9枚,90年代以后,法国放弃了陆基核打击系统。 

 

通过华棣上述的论文,国际社会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正在发展中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名字、大致部署时间、射程、弹头数量、部署方式、燃料种类等等。这使西方对中国核武库的现存力量、以及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动向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必须指出,就技术意义而言,华棣论文透露的有关DF31、DF41、ICBM、DF25IRBM的情况拥有最大的保留余地。首先,华棣在论文中提及1984年11月26日航空航天部作出了未来弹道导弹必须由液体燃料向固体燃料转换的四项决定,DF31的部署形式为公路卡车移动式,类似苏联现役的SS25PL5,DF31、DF41的弹头部分完全相同,完全使用新一代的固体燃料等等。中国的国际政治学者以个人立场认为DF31、DF41目前还在研制之中,数年前就向中国的主要核对手美国披露上述内容,于国家利益不利,算是严重泄密。 

 

华棣透露的中国导弹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所有核武大国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必经之路。为提高在敌人核攻击面前,己方核导弹导弹的生存能力,美苏新一代的洲际弹道导弹无一不是公路或者铁路机动部署发射方式。例如俄罗斯的SS25、改良型“白杨”、SS24、美国的MX、Midgetman等等。为提高发射效率,缩短准备时间,美国的第三代弹道导弹大都采用固体燃料。因此华棣论文透露的只是一般的常识问题。 

 

美苏、英法对于正在试验的某些核打击系统,视状况而定,仍然公布系统名称、射程、计划部署时间等等最基本的信息。例如俄罗斯一直计划部署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自1996年以来仍处于试验发射阶段,但是军事传煤对其基本动态早已不陌生。 

 

中国在7月进行DF31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表明华棣论文提到的导弹已经进入服役阶段。日本军事评论家平松茂雄教授也引述防卫厅消息认为早在1995年,中国便进行了新弹头再突入大气层的强度试验。可见中国的核力量已经处于更新换代的过程,实力已经不是一把“小刀”,适当增强核力量的透明度,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反而有所帮助,就此而言,华棣的论文起到了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核战力真实情况的积极的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