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东风三号导弹的装备和改进

东风三号导弹的装备和改进

东风三号导弹是我国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也是第一种可携带百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的导弹武器,在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余热”.

东风二号是二炮部队第一种实战武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直到70年代末仍是二炮的主战武器。东风二号是中近程导弹,对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和苏联在远东和中亚地区的目标覆盖范围很有限,而且使用的是万吨级当量的原子弹头。随着70年代中期东风三号的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二炮的打击范围和弹头杀伤力都大大增加。最早装备的部队主要是参与定型试验(包括发射试验和地面试验),并逐步掌握独立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70年代末,一些原先装备东风二号导弹的部队开始转型东风三号,先后共有七支作战部队装备了东风三号导弹。

Image0-2014-01-28-16-51.jpg公路机动中的DF-3

1978年8月,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提出了“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的思想。据此,各部队结合作战区域的气候、地形等特点,组织实施了在严寒、炎热、多雨、大风和高原、丘陵等复杂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有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组织了公路行军、铁路输送和机动作战训练;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部队,组织了首长、机关、部队进驻坑道的训练。这些训练科目,对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反击作战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Image1-2014-01-28-16-51.jpg

DF-3加注

部队在使用过程中还改进和完善了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1978年8月,806团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了东风三号导弹缩短发射准备时间试验,获得成功。通过采取双剂(氧化剂、燃烧剂)同时加注,革新测试设备,科学安排操作程序等措施,使发射准备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第二炮兵第一研究所徐孟道、张自然用近十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东风三号活动发射基座,使导弹可以离开固定发射阵地发射,提高导弹的机动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Image2-2014-01-28-16-51.png
铺设钢板活动发射基座

198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延长导弹核武器使用寿命的指示,第二炮兵成立了以李懋之副司令为组长武器延寿试验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论证试验,得出了超过贮存期的东风三号导弹只要采取过期检修并更换部分元器件等技术措施,在数年内可继续使用的结论。1982年9月,在25基地分两次进行了03批导弹延寿飞行试验,均获成功,1983年通过国防科委鉴定。导弹的贮存期延长了2倍,具有显著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
1981年,第二炮兵部队制定了1981年至1985年训练规划,明确提出部队训练以技术为基础、以干部骨干为重点、以核防护和核反击作战为主要内容、以中程导弹训练为主、兼顾远程导弹训练的指导原则。到1985年,东风三号导弹和弹头器材的实装操作教范全部编写完成。80年代中期,二炮重点抓了中程导弹部队的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多次进行了发射训练,形成了整体作战能力。

Image3-2014-01-28-16-51.png
DF-3弹体吊装

早在80年代初,二炮导弹技术专家江绍华、吴锡挺、裴景峰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东风三号导弹按飞行程序关机后仍然有不少剩余的燃料,通过新的弹道计算,完全可以增加几百公里射程。1985年3月,二炮导弹增程领导小组成立,李旭阁副司令员任组长。二炮科技人员采取调整发动机推进剂混合比、改进弹道等措施,挖掘了原设计的技术潜力,增大射程约400公里。9月16日和26日,两枚增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完成了预定增程计划。整个增程项目,仅花了200多万元科研经费。1986年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给江绍华、裴景锋记一等功。二炮宣布给吴锡挺记一等功,给江绍华、裴景峰提前晋升一级。中央军委给全体参试人员颁发了嘉奖通令。嘉奖令说:东风三号导弹的控潜增程试验成功,明显地提高了该型号导弹的性能,增加了打击目标的数量,扩大了控制目标的覆盖面积,增强了火力运用的灵活性,为今后对现有战略武器的改造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8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需要,我军开始考虑发展常规导弹。在全新的固体战术导弹研制成功前,决定先为东风三号导弹研制一种常规弹头,代号118弹头,由青海221基地负责研制。1987年冬和1988年,成功进行了两次常规弹头试验。尽管打击精度不能和后来的一些型号相比,但重达两吨的常规战斗部打击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可携带常规弹头的东风三号导弹不久后在国际上“暴得大名”。(当然,理论上也可以携带核弹头,但中国不可能出口核弹头。)1988年3月,西方媒体公开了中国向沙特出口几十枚东风三号导弹的消息(不同的消息来源称有50-60枚)。中国与沙特间的协议于1985年7月签订。1987-1989年间中国为沙特培训了军事和技术人员,中国还派出部分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对外称“金轮工程公司”)帮助建设了Al Sulaiyil和Al Joffer两个导弹基地。基地建成、导弹交付后,中国还派出部分二炮现役部队(由几支导弹旅轮流派出一个发射营)常驻沙特协助使用这些导弹。1990年7月21日,中国和沙特建交。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二炮派驻沙特的人员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获集体一等功,受到中央军委和江泽民主席的表彰。

Image4-2014-01-28-16-51.jpg
沙特DF-3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

8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但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德统一,国际形势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苏美力量对比失衡,帝国主义、世界和地区霸权主义,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仍在加紧推行强权政治;西方国家一直未放弃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保持和提高中国核威慑力量是军委、总部和二炮领导这一时期思考较多的问题。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军队要忍耐”,短期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经费更新装备。因而只有通过保持或增加现有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而且,即使资金允许,也受到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制约。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才开始装备部队,尚未形成完整战斗力。随着东风二号的逐步退役,东风三号成为二炮部队在这一时期唯一可靠的主战装备。但东风三号也已经超期服役,面临战斗力下降的局面。


面对现实,如何渡过二炮装备建设的困难时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经过半年多反复调研论证,二炮提出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整修,恢复技术、战术性能,以适应二炮武器装备发展形势客观要求的初步设想。

整修工作决策性调研始于1988年下半年,全面开展从1989年4月至1991年6月历时两年多。整修工作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1989年上半年为准备阶段,这期间主要进行更深入的调研,部署详细的整修实施计划,确定整修范围、数量、标准,并进行经费、物资准备等等;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年底为实施阶段;1991年上半年为收尾总结阶段,主要进行考核验收、调整配套、检验性实弹发射、总结经验。为检验大规模整修效果,二炮在25基地对整修后的武器装备进行了三次检验性实弹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精度超出了预想结果。其中一枚储存了22年的导弹,落点纵误差为1.5km,横误差为564m。

1991年7月,二炮在北戴河隆重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承担和参加整修任务的有部队、院校等20多个单位,直接参与整修的干部、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军代表达5000余人,按总参谋部规定的整修数量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总参谋部也通报表彰了二炮圆满完成某型号导弹整修任务,并指出:“二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推动全军武器装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Image5-2014-01-28-16-51.png

DF-3作战发射单元

90年代之后,二炮对东风三号这种已服役20年的导弹继续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炮装备部成立“导弹延寿研究中心”,在塞外某仓库组建了试验场,重点研究了发动机工作可靠性这一关键环节。90年代末,成功对东风三号导弹进行了第三次延寿。

Image6-2014-01-28-16-51.jpg

为了提高在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效能,二炮还研究了东风三号的小射程低伸弹道。采用这种弹道可以减小飞行时间,提高突防能力,这在90年代中期面临日益严峻的台独威胁的形势下具有特殊重大意义。1994年4月,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在1997年的一次800千米小射程训练发射中,某旅打出了落点纵向偏远0.157 km,横向偏右0.358 km的好成绩,这比70年代的导弹定型指标提高了差不多一个数量级。


2009年秋,某旅作为二炮唯一一支仍在使用东风三号的部队,在演习中成功发射了一枚经过多次延寿的导弹,并打出了很高的精度。东风三号导弹这位有40年军龄的老兵,仍在为祖国站岗放哨,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东五系列导弹的装备

早在1970年,二炮就组建了第一支准备使用东五的发射团。但由于导弹研制进程一再推后,直到1979年11月该团才首次执行试验发射任务。1981年12月,该团再次执行试验发射任务,初步具备了发射能力。不过此时导弹尚未完成定型,除靶场发射阵地外部队还没有可用的作战阵地,因此并未真正形成战斗力。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五的定型、批生产交付以及第一批作战阵地的完工,二炮的东五部队开始形成作战能力。其中两支原属“老五营”的部队于80年代中期移防,“连升三级”,从中近程导弹转型洲际导弹。其中一支部队经过半年模拟训练,成功实现“当年转场,当年接装,当年完成新型导弹测试”,并于1989年9月成功执行了03批抽检发射任务,打出了高弹道飞行试验最佳精度。进入21世纪,该部开始转型东五甲,2002年6月成功执行了批抽检飞行试验任务,发射准备时间创造了新纪录。


另一支部队则于1993年6月成功执行了东五甲Y1试验发射任务,打出了低弹道飞行试验最佳精度。后来又多次成功的使用超期服役的导弹完成了训练发射任务。

Image7-2014-01-28-16-51.png
模拟训练控制台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扩大洲际导弹部队的编制规模。1992年4月,将某工程建筑团整编为导弹发射旅。五年后,该部成功执行了东五甲批抽检发射任务,打出了新型导弹的最佳精度。部队随后完成了接装和作战阵地综合调试任务。1999年末至2000年10月,在二炮组织的两次军事演习中,部队依据不同时限两个作战指挥程序对部队的作战能力进行了全环节、全领域、全员额的综合检验,初步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部队作战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二炮的多支洲际导弹部队都已经过实弹发射检验,形成了作战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备水平,部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Image8-2014-01-28-16-51.png
美国大力神II洲际导弹的装填

根据上级指示,某部于199×年2月将×枚东五战斗弹由技术阵地转移至发射阵地,在垂直状态下贮存了×年多。与技术阵地相比,发射阵地的弹体维护和贮存条件较差,但提高了部队的核反击快速反应能力。尤其在遭到核攻击或常规打击的条件下,若交通中断则无法将弹体从技术阵地转移至发射阵地,无法完成核反击任务。在发射阵地贮存还省去了转运装填环节,减小了部队行动及装备的对空暴露几率。由于平时导弹的贮存测试由发射营组织进行,增加了发射部队的实际操作机会,锻炼了部队提高了发射部队的实际技术水平,也使发射部队对使用弹体的技术状况更加熟悉,提高了调试发射中技术处置的速度,进一步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增强了实际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减轻了战时技术营向发射营同时提供弹体的保障强度,解决了编制与保障的矛盾。

Image9-2014-01-28-16-51.jpg
发射井中贮存的弹体

东五发射准备的时间较长,其中加注时间长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初的加注方案从安全考虑采用单组元单级加注方案,加注时间长达×××分钟。经多年实际操作和研究探讨,某部提出了单组元推进剂进行I、II级同时加注的双级加注方案,将加注时间缩短至××分钟。200×年,某部首次在发射阵地使用真品推进剂进行了加注训练。

Image10-2014-01-28-16-51.png
模拟井内加注训练

200×年,为检验阵地装备性能,某部在作战阵地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全员全装全密闭条件下的实装演练。这些探索提高了训练的真实性,锻炼了部队的实装操作能力。


200×年6月,某部执行东五甲发射任务。这次发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东五系列导弹部队首次用自己的弹体,立足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在接近真实发射阵地条件的靶场地下井阵地执行的一次作战检验发射,尽量模拟了核反击作战环境和要求。与之前部队在塔架进行的试验和训练发射相比,井下发射组织指挥难度更大,发射环境更加恶劣,系统保障要求更高。这次任务既是对作战能力的一次动态考核,也是对强敌形成有效慑战能力的全面检验。这次实弹发射成功,创造了多项导弹发射记录,标志着部队作战能力全面提升。

Image11-2014-01-28-16-51.jpg
发射井内头体对接

尽管我国第二代陆基机动的固体洲际导弹已经开始服役,但从打击火力、生存性能和装备效费比考虑,机动导弹还不能完全替代发射井部署的导弹。美俄在发展海基核力量和陆基机动洲际导弹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井基导弹。同样可以预期,我国的井基液体洲际导弹仍将继续服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技术性能将会有新的提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