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级驱逐舰对中国海军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级战力并不高于054A护卫舰
“现代”级虽然在中国驱逐舰队伍里吨位最大,但武器已较落后。图为东海舰队的“现代”级驱逐舰(资料图)
海外评述中国海军实力时,经常把从俄罗斯进口的“现代”级驱逐舰列为第一项,声称其拥有强大火力,是头号“撒手锏”武器。海外评论把“现代”级列为头等“海上威胁”时,往往却把中国国产驱逐舰、护卫舰列入“不那么有威胁”的一类。
然而,一些海外评论渲染中国四艘“现代”级驱逐舰的威胁,往往是作为“中国威胁论”的一个论据,而这种“威胁论”的逻辑,往往没有什么理性可言。例如,日本一些军事分析很久前就曾贬低过俄罗斯的“现代”级,认为这种8000吨级战舰,反舰防空只和日本4000吨级的驱逐舰基本相当。只是目的不同,海外的观点就如此大相径庭,“现代”级的“巨大威力”正是这样被刻意渲染出来的。
从客观数据看,“现代级只匹敌日本4000吨级驱逐舰”并不是一个空话。“现代”级的配套武器体积太大,反舰导弹仅有8枚,防空导弹发射架只有2座,武器数量和中国5000余吨的052B驱逐舰相当。与中国054A型护卫舰相比,054A采用了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而且红旗-16性能可能还优于“现代”级的“施基利”(SA-N-12),至少在防空能力上,“现代”级还不如大批制造的054A护卫舰。
“现代”级最受关注的能力,还是两座四联装的“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白蛉”确实是一种很有威力的武器。但另一方面,“白蛉”的威力往往被过于夸大,作为1970年代研制的武器,其过时电子设备很难应对最新的电子干扰手段。此外,“白蛉”的体积过于巨大,4吨重的弹体几乎是中国“鹰击-83”的五倍,隐蔽突防能力几乎是零,飞行中极易被过早发现拦截。而且正是由于弹体太大,“白蛉”装备数量只有区区8枚,尽管单个导弹威力虽大,但投射数量与吨位完全不成比例。“白蛉”射程不足也是重要弱点,3M81E型只有120公里(据称俄方刚推出200公里改进型),而“鹰击-83”据称已超过200公里水平,“鹰击-62”还要更远。在电子设备上,中国自制的“鹰击-83”和“鹰击-62”也要更先进,抗干扰能力、末端机动能力、航路设定能力、隐身涂料技术等都进一步提高了突防能力。相比之下,单纯依靠超音速低空突防的“白蛉”并不比亚音速反舰导弹更强。
客观而言,较老式的“白蛉”反舰导弹已相对过时,不如俄罗斯更新型的“宝石”、“俱乐部”以及中国“鹰击-62”导弹,实际效能最多只媲美中国“鹰击-83”后期型。因此,安装8枚“白蛉”的“现代”级驱逐舰,和安装8枚鹰击-83的054护卫舰,反舰能力基本处于近似水平上。
“现代”级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相比,反舰能力相差不大,防空能力后者更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中国海军技术近年快速进步造成的一种结果。
尽管“现代”级的威力被夸大,但中国在21世纪初期引进“现代”级,大大弥补了当时新型驱逐舰建造数量的不足,并且引入了俄式海战系统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引进超音速反舰导弹也加强了中国海上打击能力的多元化。因此,“现代”级驱逐舰的引进是有一定历史作用的。
“白蛉”导弹属于较老式的产品,而俄罗斯更新一代的“宝石”反舰导弹及其改进型“布拉莫斯”导弹,射程更远,突防能力更强,而且体积更小。(资料图)
与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相比,“白蛉”体积过大,射程不远的缺点较为突出。图为“俱乐部”反舰导弹,不仅突防手段更强,而且射程特别远,飞行隐蔽性也很强。(资料图)
“现代”级的“施基利”防空导弹,与054A护卫舰的红旗-16防空导弹属于同一个级别,性能也近似,但后者采用的是垂直发射系统,反应速度和防空效率更加强大。(资料图)
“现代”级配备的SS-N-22“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威力大、突防能力强,但体积过大是最大缺点,导致8000吨级驱逐舰仅配备8枚该导弹,而且飞行隐蔽性也不高,容易遭半途拦截。(资料图)
东海舰队的四艘“现代”级驱逐舰(资料图)
中国为什么要引进“现代”级驱逐舰
东海舰队的“宁波”号驱逐舰(资料图)
谈到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现代”级驱逐舰,大抵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捧为“航母杀手”,一种则是指出无数缺陷。客观讲,“现代”级驱逐舰确实是存在诸多弱点,在技术水平上确实比不上日本、美国同时代的驱逐舰,甚至中国最新的国产驱逐舰。
首先,“现代”级采用了较落后的蒸汽轮机,而世界驱逐舰在1980年代就已普遍装备燃气轮机;第二,“现代”级的武器已相对过时,导弹基本都是1980年代的产品,尤其是缺少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第三,“现代”级缺少大型直升机库,限制了多用途能力;第四,“现代”级舰体虽大,但俄罗斯电子技术落后,导致武器和设备体积也大,上层建筑非常拥挤,也制约了进一步升级改造的潜力。
尽管以现代的眼光看,“现代”级驱逐舰已显得不那么先进,但对于中国海军的进步仍有很大历史作用。在2000年中国引进第一艘“现代”级时,中国海军没有区域防空能力,“现代”级的“施基利”防空导弹首次提供了这种能力。此外,“现代”级的“白蛉”导弹的超音速突防能力在当时也是很突出的。另外,“现代”级的雷达系统、近防系统以及全舰的系统整合能力,也给中国海军提供了大量借鉴。
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在2000-2006年先后引进四艘“现代”级,关键就是弥补驱逐舰建造能力的不足。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只造出了6艘新型驱逐舰。相比之下,日本在这个时间段差不多竣工了12艘新型驱逐舰。中国新型驱逐舰的难产,据称主要是由于燃气轮机技术不成熟,而中国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却不能停滞。因此,四艘“现代”级驱逐舰入役,有效弥补了中国主力军舰的数量不足。
在评价国家海军力量的发展,不光要看单个军舰性能的高低,还要审视战舰数量的多寡,以及每一世代战舰更新换代的节奏。如果没有四艘“现代”级的到来,中国驱逐舰队伍在一个世代内将出现较严重“断层”,影响整体发展的步伐。因此,“现代”级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1世纪前10年,日本建造驱逐舰的速度几乎是中国的两倍。日本的“村雨”级、“高波”级数量多达14艘。(资料图)
中国在21世纪初期,仅自行建造了6艘新型驱逐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及邻邦日本。(资料图)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新型驱逐舰的研制面临一系列技术跨越,建造数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资料图)
中国引进四艘“现代”级驱逐舰,大大充实了驱逐舰部队的实力。(资料图)
东海舰队的“现代”级驱逐舰(资料图)
东海舰队的“现代”级驱逐舰(资料图)
韩媒:中国借现代级驱逐舰掌握多项航母相关技术
2011年08月24日 13:40
来源:环球网
中国海军四艘现代级驱逐舰编队
韩国军事防务网日前撰文称,曾作为火力支援舰使用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其另一重要用是作为前苏联航母重要的护航舰艇。
中国引进的四艘现代级驱逐舰及相关操作使用经验,将会有助于中国深度了解甚至效仿有别于西方的俄式特混编队,进而大大加快中国航母的服役进程。
从“瓦良格”号航母的续建改装工作接近完成时起,西方媒体有关该型航母性能有限,且需长时间发展方能形成作战能力的报道,就屡见不鲜。
尽管其中有唱衰的动机存在,但作为新兴航母国家的中国,要达到美国航母水平显然绝非易事。
不过,中国选择“瓦良格”号是比较符合国情的决定。中国现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支达到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水平的航母特混编队。
而在引进瓦良格航母之前,先行购入前苏联航母战斗群设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导弹驱逐舰,无疑有助于探索的味道在里面。
即使在未来中国自己组建的航母特混编队中没有“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身影,但从特混编队的编组方式,以及相关配套的护航舰艇上,必然能看到“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影子。
众所周知,“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引进,使中国掌握了高性能的反舰导弹技术与初步的区域防空技术。
装备于“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的“无风”系列防空导弹,目前已装备于中国国产的052B型导弹驱逐舰,更在054B型导弹护卫舰上实现了西方式的垂直热发射。
舰载直升机单发着舰现场。(中国军网 代宗锋摄)
从这个仿制到技术升级,再到改变发射方式缩小占据空间的发展过程来看,即使“瓦良格”号真的作为训练航母,但日后的中国国产航母必然效仿西方新型航母日益重型化的舰载武备,为航母装备多套类似054B型导弹护卫舰装备的中程防空导弹垂发系统。
而作为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发展基础与发端的,正是“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这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具备类似技术的国家。
为航母安装区域防空系统也是当今多数航母国家的共同做法,这是因为除美国之外,多数国家不能为为航母配备强大的护航编队。
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其首先在航母上装备了“紫苑”-15区域防空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航母上装备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的西方国家。
中国复杂的海洋环境,使航母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至关重要。
第三,中国长期不能建造航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自制航母用钢。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所用钢材硬度虽然弱于前苏联的航母建造用钢,但其是前苏联海军特种用钢的一个重要发展环节,立足对“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所用钢材的细致研究并进行有效仿制,有助于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航母用钢的相关技术。
研制航母所用钢材,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要保证航母舰体足够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着眼于航母宽阔的甲板,也必须有兼具较强可焊接性较强的高性能钢材。
“宁波”号属于“现代”级驱逐舰,与卡-28舰载直升机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资料图)
虽然“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并没有航母那样宽阔的甲板,但是,其相对于“瓦良格”号类似的建造时间,以及前苏联在建造航母之前并未研制过新型的舰艇结构用钢,因此可以断定,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很明显的技术渊源。
结合中国较为强大的冶金能力,不仅有可能研制出性能相仿甚至更先进的航母结构用钢,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的仿制过程,搞清前苏联舰艇用钢的技术特点,大大降低产品研制与生产周期,从而大大缩短航母的建造时间与诸多成本。
第四,“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引进对中国航母的又一大贡献就在于动力系统。
有鉴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通过广泛使用核动力装置所积累下的大量经验教训,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有核国家对于核动力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谨慎。
美苏两国的经验显示,除非满足长时间与大量使用这两个条件,否则贸然使用核动力装置都是危险的。
因此,中国虽然很早就将核动力装置应用于核潜艇,但是中国相对美苏极为有限的核反应堆使用量就决定了中国在该领域内,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使用经验,均远无法满足大量装备使用的要求。
“宁波”号属于“现代”级驱逐舰,与卡-28舰载直升机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资料图)
因此“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很可能被用于“瓦良格”号。事实上,前苏联原本计划安装在“瓦良格”号上的动力装置与“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的动力装置均属于同一系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充当了“瓦良格”号以及中国早期国产航母的动力系统试验舰的角色。
同时,通过“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长期使用,不仅有助于中国培养与高性能舰载动力装置相关的人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在其基础上,研制更加先进的动力装置,为日后中国建造规模类似美国“小鹰”级的大型美式航空母舰创造条件。
最后,文章认为,中国对“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引进,尽管可以看作是在为缓解特定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中国有效的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抓住时机有选择的引进了在其他时期不可能获得的先进技术,在自身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同时,也开始了在海军舰艇方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急行军。而“现在”级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不仅将长期作为中国海军的主力舰使用,同时其带来的先进技术,必将在更长的时间内继续对中国海军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春风)
东海舰队练即战:“现代”级击落导弹后被判失败
2011年12月19日 08:12
来源:中国军网
苏-30战斗机紧急起飞(解放军报图片)
引子
东海,一场暴风雨袭来。
这时,一艘艘舰艇驶出军港,告别近岸浊黄的海水,直到舷边沸腾翻滚的海水变成深绿、墨蓝……
在那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一场场实兵对抗演练进入高潮。东海舰队首长告诉记者,今年的对抗演练有个变化——从“练为战”变为“练即战”。这种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让训练更贴近实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上战舰,走东海,记者一路在观察:练即战,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场风雨?
一场考核杀气腾腾,两位舰艇长海上对决红了眼。舰队首长下了决心:不能等到“街亭”失了再“挥泪”——
“马谡”今天就要“斩”
“起航!”某驱逐舰支队“三明”舰舰长何锋,率舰去捕捉潜伏在水下的一条“大鱼”——某潜艇支队的一艘潜艇。
此次远航训练不一般,这是何锋全训舰长合格考核的一次攻潜考试。
指着一张偌大的海图,何舰长说:“那艘潜艇已经出航七八天了,现在它在哪片海域、深度多少、什么航向,我是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还必须抓住它。何舰长说,一旦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手溜掉,或者被对手发射鱼雷“击中”,全训考核就会前功尽弃。
要命的是,潜伏在海底的对手,恰恰也是一名参加全训考核的艇长:某潜艇支队331艇艇长朱爱根。一旦他被何舰长抓住,他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潜艇雷达(解放军报图片)
不管双方如何优秀,这次考核一定要“PK”掉一个。于是,考核变得杀气腾腾,两位舰艇长未曾开战已经红了眼。
然而,曾几何时,考核却并非如此。
——考核真正的比拼不在海上,而在纸上。复习考题上千道,复习资料几十本,书桌一张,间隔五米,考官游动,考纪严明。考前背题大汗淋漓,考后忘了十有七八。所考内容重操作、轻作战,考来考去,舰长变成了“船老大”。
——海上实装考核划定“攻潜区”,圆规一划,尺子一量,海图上巴掌大的一片海域,潜艇就在下面“藏”着。“说是藏,往哪藏?那片海区下面是沙子还是石头我都知道,抓不到才奇怪!”何舰长说。
——如果舰长和艇长恰好认识,还是好朋友,考核没准会变成一场“比拼秀”……
如今,一切都变了。
——双方谁也不敢拍胸脯。此前尽管他们答过无数的题、做过无数的卷,今天写在纸上的“满分”统统“归零”,且看海上比拼谁胜谁负。
——双方同时被装在一个巨大的“黑箱”里。对手在哪里?对手会怎样打我?我该怎样攻?怎样防?一连串的考题变成生死攸关的战场决策。
——双方都是“考生”,谁也不敢“放水”。因为放过对手就意味着自己“出局”,双方谁也输不起,两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剑。
“这种考核对他们很残忍,但必须这样考。否则他们虽然当上了‘合格舰长’,会不会是明天战场上的‘马谡’?”舰队司令部一位领导说:“考核成败就是打仗输赢。所以舰队首长下了决心:为了不在打仗时‘街亭’失了再‘挥泪’,‘马谡’今天就要‘斩’!”“斩马谡,就是要改变脱离实战的考核。因为不从这里下刀,天长日久,关羽、张飞、赵云也会被考成马谡!”
此次对抗谁赢了?截至记者发稿时,对抗仍在进行中。
“现代”级发射反舰导弹(解放军报图片)
明明是“空中开花”,怎么说“拦截失败”呢?靶子的变迁史,让某驱逐舰支队官兵发现——
“敌人”绝不是“木偶”
说起那天的演习,某驱逐舰支队“福州”舰舰长赵国胜记忆犹新:“对空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大片雪花。我们抓住‘敌’电磁干扰间隙发射导弹。‘轰’地一声,大海上空闪现一团火球,‘敌’来袭导弹被击毁!”
然而,就在赵舰长向编队报捷时,另一枚加装了干扰源的靶弹,又向战舰高速袭来,该舰被判“拦截失败”。原来,对手玩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相大白,官兵们惊出一身冷汗!
“训练酷似实战,原因在于靶子变了。”长久以来,海上演兵时经常听到“导弹来袭”的警报,但人人都知道其实“啥也没有”,导弹是带“引号”的,敌人也是带“引号”的。“后来,防空演练中有了靶机。”赵舰长回忆说,靶机其实就是用真飞机拖曳的航模:“它不会拐弯,不会机动,速度又慢,充其量是一个空中信号反射源。”
“只要锁准目标,导弹一般情况下会百发百中。打靶其实考验的是导弹的质量,并非打仗的水平。”赵舰长说:“以往多少次,我们打掉的就是一个个‘木偶’。被‘木偶化’的敌机,甚至还不如一只活蹦乱跳的鸟!”
如今,靶弹登台了。记者看到,这种靶弹是用某型实弹改装的,除了没有安装“战斗部”,与真实的导弹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导弹上还安装了干扰装置。
“防空导弹打靶弹,好比针尖对针尖。何况,对方向我们发射的并非一枚导弹,而是一下子发射四五枚,在空中连续飞来,你要辨别哪枚是诱饵弹、哪枚是真正威胁你的导弹,还要逼着你把所有靶弹打下来,你说,难不难?”“福州”舰对空导弹技师蒲小刚说。
巨浪扑舷(解放军报图片)
“靶弹变了,靶船也变了!”“杭州”舰对海导弹发射技师熊九金告诉记者:“传统靶船抛着锚被动等着挨打,新型智能靶船能遥控机动,靶船上还加装了电磁干扰设备,诱导来袭导弹偏离航向,非常难打。”
靶子的变化,让实战化训练终于变“实”了。然而,让“木偶”变成“活蹦乱跳”的敌人,并非一蹴而就。敌人真的不再是“木偶”了,打“砸”了就成了常有的事,演练不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伤心总是难免的,我们却是一往情深。”赵舰长幽默地改了一句歌词,如此注释:“平时瞄什么样的靶子,决定战时打什么样的仗!”
敌人“活蹦乱跳”又“神出鬼没”。几场演练中,岸基、海上和空中电磁迷雾笼罩,电子干扰由单一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由阶段体验向全程覆盖拓展。某驱逐舰支队王建勋支队长回忆说:“雷达屏幕上一片花白,每艘舰平均收发信息多达上千条,舰长眼花缭乱。如何拨云见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步步是坎,惊心动魄,现在的舰长真的不好当!”
“研讨式训练”对一次发射给出颠覆性评价,启示指挥员把“靶场思维”转到“战场思维”上来——
千方百计寻找“我哪里不行”
在驱逐舰某支队组织的“研讨式训练”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演习中,“连云港”舰发射防空导弹抗击靶弹,第一枚导弹没有击中,紧接着又发射了第二枚,靶弹空中开花。
然而,此次补射当时非但无人喝彩,“连云港”舰还受到批评。批评者说他们“违反要求”,因为按照预案,“连云港”舰没有击中时,应该由编队的其他战舰来拦截,借此锻炼“体系作战能力”。
“连云港”号护卫舰进行射击(新华网图片)
当时,这种批评大家觉得都对。现在,大家有了反思——“连云港”舰这样做该批评吗?能这样理解“体系作战”吗?演习就是打仗,第一颗子弹打空,“再扣一下扳机”有错吗?
“除非是靶弹飞出拦截射程,或是兄弟舰已经处于饱和拦截状态,否则这个‘第二枪’开得无可厚非。这就是打仗!”谈及此事,支队长黄新建说:“一些同志讲实战标准,仅仅停留在不要弄虚作假,这实在是一个太低的标准。其实更重要的是,到底什么是实战标准?”
“明确实战标准,关键是要把‘靶场思维’转到‘战场思维’上来。”黄新建认为,“靶场思维”更多的是关注“我很行”,在“满堂彩”中击掌欢呼;而“战场思维”特别强调关注“我哪里不行”,在反思中痛定思痛。他说:“实战从来没有‘剧本’。如果我们平时训练只想证明自己如何过硬,而不是发现问题,那训练对于打仗而言还有什么价值?”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很多颠覆性的理念便由此产生。
“平时训练再‘行’,打仗也可能‘不行’。”舰队司令部军训处处长杨卫忠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所大学统计了300万份伤亡报告后发现,在战场上真正由轻武器精准瞄准射击造成的伤亡比例极少,大多数伤亡是由密集射击或流弹造成的。
“没有天生会打仗的战士。”某潜艇支队支队长马立新记得,一次潜艇在水下远航时,艇长随机设置了一个“意外情况”——空气再生装置突然烧炸了。“咣”地一声,旁边一个战士一下子吓懵了。“不能笑话我们的战士,那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谁也不是天生的钢铁神经。”话锋一转,马立新说:“也没有天生会打仗的艇长。比如潜艇紧急上浮时有一连串的处置动作,艇长就一个不能错。老百姓开车有时都会把油门当刹车,艇长不行。这靠什么?也靠训练!今天舰队党委提倡练即战,就是千方百计让靶场与战场、训练与战争划等号,让我们千方百计去查找‘我哪里不行’。”
“像作战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作战”。这两个“像”字,前一个是在平时写的,后一个是在战时写的。只有写好第一个“像”字,我们才能在未来作战中写好第二个“像”字!舰队首长向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
东海舰队扫雷舰进行实战训练(中国军网图片)
扫雷舰出海去扫真实的“战雷”,引来一片哗然。舰队首长一锤定音:没有硬碰硬的打仗本领,安全想守也守不住——
不能不碰风险这颗“雷”
一纸演练命令传到某扫雷舰大队:此次训练扫真实的水雷,科目叫做“实扫战雷”。
起初,官兵一片哗然。“我们都怀疑自己听错了。”某扫雷舰大队战士卢伟说:“战雷有多厉害我们最清楚:500吨、1000吨的船它可以轻而易举地炸成两截,就算是四五千吨的驱逐舰,它也能让你瞬间瘫痪。所以过去训练都扫不装炸药的‘哑巴雷’,如今要扫战雷,不要命了?!”
面对议论,上级领导不为所动: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胆小的军人能打胜仗。对于军队来说,越是和平日久,越是要锤炼不怕死的精神。安全是练出来的,不是守出来的。胜利是打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假如我们今天不去面对生死考验,明天战争来临时,我们拿什么去保国家的平安?!
于是,官兵们心服口服但又忐忑不安地出航了。“第一次扫战雷,头天晚上很多人一宿没睡,出航一路上没人说一句话。水雷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会爆炸?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某扫雷舰大队战士谭爱峰回忆说。
海面上,扫雷舰渐渐接近水雷。400米,水雷像睡着了一样。300米,还是没反应。150米、140米、130米……突然,“轰”地一声,一个60多米高的水柱冲天而起。
东海舰队常规潜艇(资料图)
教科书上说,这种水雷距离400米就可以引爆。但是,扫雷舰实际引爆的距离,远远小于400米。面对这个结果,官兵们倒吸一口凉气:“如果不是试这一下,一辈子都会被蒙在鼓里,要是用老数据去打仗,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一点,某潜艇支队的官兵们深有同感。他们通过极限长航训练,居然发现洋底一个水道的水流方向和教科书里写的完全相反。“冒险训一下有可能知道,否则绝对不知道。现在我们体会到,实战化训练不但可以激发大勇气,还可以换来大聪明,产生大智慧,避免大灾难!”支队长胡武波说。
突破心障,就走近了战场。东海舰队航空兵组织远海低空飞行突袭演练,飞机在深夜贴着海面飞。谈到一次次历险,东海舰队航空兵参谋长魏华彬说:“过去我们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现在要看这汗是什么汗,这汗不该仅仅是累出来的热汗,也包括‘惊’出来的冷汗。”
万组数据支撑一份演练总结报告。官兵发现,“李逵”式的打法不行了,打赢的都是“智多星”——
“练即战”为啥这么灵
一艘潜艇出海训练回来,一份包含12500组数据的《海上某科目训练总结报告》上报支队党委:“某舱室战位温度18℃,30分钟共搜索到目标51个……”
“过去的训练总结报告大多是做法、经验、教训几大块,现在完全不同了。”艇政委胡维汉告诉记者,潜艇出海训练时的舱室温度、湿度、气压、电压、电流等数据均记录在案,千呼万唤的精细化训练成为现实。
所为何来?为了打仗。现在,艇上优秀的声纳兵不仅能听出舰艇,还能分辨出是哪条舰艇——数据库中有对方的“声音指纹”。进而言之,对方指挥员姓甚名谁、性格特点也有数据在案,因为“仗是人打的,知己知彼的最高境界是知道对方习惯怎样出牌。”
演习中击落来袭导弹(中国军网图片)
练即战,让官兵懂得算“效费比”了。“就算潜艇停在码头不动窝,消耗加折旧也不少。”某潜艇发射技师王朝说:“算算账,真心疼。心一疼,观念就改变了。过去潜艇一出大洋,就有飞机和舰艇来侦察,我们觉得它们很讨厌。现在很‘欢迎’,我们不用花一分钱组织,有人就来当陪练,这样的好事不干就是傻瓜了。”
练即战,让官兵“胃口适应战场”了。记者看到,一艘潜艇潜航期间,官兵就餐非常简单但营养丰富。“吃饭也是实战化训练课题。”某潜艇支队政委王岳忠说:“打仗出海,不能像在陆地上煎炒烹炸、七个碟八个碗地摆,汤汤水水的是上不了战场的。再说,做饭很复杂容易产生较多的生活垃圾,潜艇抛射垃圾极易暴露目标。用‘练即战’的眼光看改变饮食习惯,就没有必要费一堆话来解释了。”
练即战还改变了什么?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政委雷根法说:“出海训练,指挥员的精力很少用在部队管理上。为什么?因为实战摆在那儿,实实在在按制度办事,目的是减少官兵伤亡,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顺理成章。练即战也让战士们知道,打仗环环相扣,一个无能的兵就能葬送一条舰,他能不刻苦训练提高技能吗?”
练即战就这么灵?雷根法的回答板上钉钉:“就这么灵!”
练即战的“灵”,还表现在官兵的脑袋越来越“灵”。
这天,东海舰队航空兵一场超视距“红蓝”对决在海天间打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团长杨勇指着监控屏幕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战机轨迹说:“瞧,每一次攻防都说明双方飞行员在天上斗智斗勇!”
一场激战,红蓝双方不相上下,胜负无分晓。“又是一场平局。”杨勇告诉记者,过去摆练,拼的是战机的性能;现在自主对抗,较量的不仅是装备,还有“脑袋”。“李逵”式的打法不行了,打赢的都是“智多星”。
演习中的东海舰队(中国军网图片)
一次在领海线上的遭遇让将军永生难忘。放眼大洋,东海舰队的官兵们看到了实战化训练更远的风景——
不行万里路岂知风雨狂
这天,海上风更猛,雨更大。望着苍茫的海面,一名将军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一艘外军军舰来访,我方派出一艘军舰迎接。到了领海线上,我们的军舰升旗欢迎,外舰却左等右等不来,我们打开雷达搜索,也不见对方的踪影。突然,我们的雷达屏幕一片迷茫。怎么回事?正在大家困惑的时候,海平面上出现了外舰的桅杆……”
“原来,对方收到我们的雷达信号,不是回应,而是马上释放电子干扰。这是打仗的程序,这说明,在外军的眼里,任何陌生人首先都是敌人!”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耳中只有海浪拍击船舷的轰鸣……
“我们这支军队,几十年不打仗了,有时候看看外军,对我们很有启发。”“常州”舰舰长梁阳,曾在联合国总部任军事观察官,被派到北非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当过营长,手下3个连:一个瑞典连,一个爱尔兰连,一个英国连。说起外军同事,梁阳印象深刻:“他们都有实战经验,开车进入雷区后不慌不忙,顺着车辙把车倒出去。3个连队尽管不是来自一个国家,但所有的军车,大到装甲车小到吉普车,使用的都是一种油料,战时保障非常方便……”
“海军是国际性军种,实战化训练要有国际视野。”这不仅仅是梁阳舰长的感悟。东海舰队官兵见多识广,某驱逐舰支队的护卫舰群全部参加过亚丁湾护航任务,90%的舰员出过国,出国最多的军官达到10几次。
放眼大洋,启示多多。关于舰艇长全训考核的残酷“PK”,在东海舰队也有外军参照系。舰队政治部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在真正指挥一艘皇家海军潜艇之前,英国潜艇艇长们需要通过一系列近似实战的测试。测试有一个名字:毁灭者。胜利者自不待言,而失败者将接受考核教员奉送的一瓶威士忌,并被护送上岸。从此,他永远再不能踏上英国海军的潜艇!
“让一切不适应战争的事情毁灭在平时,才能胜利在疆场!”他说。
风未停,雨未歇。记者站在舰桥上极目远望,高尔基的《海燕》跳出脑海:“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