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H型(江湖级)导弹护卫舰
一.概况
利用053K型对空型导弹护卫舰舰型研制的对海型导弹护卫舰,主要任务是在近、中海执行护航、护渔、巡逻警戒和支援鱼雷艇、导弹艇作战,并可在港湾的航道上进行布雷。
1973年4、5月间,沪东造船厂提出设计一型简易型护卫舰,主机选用43/82低速柴油机。设备选型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现实,不追求高指标。经初步论证,决定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机,导弹系统选用SY—1型双联回转式发射装置,主炮选用双57或双100炮,副炮选用老双37炮或双25炮。据此,提出了排水量为1100吨和1300吨两个方案,航速25—26节,主要区别是配一座还是两座导弹发射装置,以及配双57炮还是双100炮。
同时,海军提出安排现役老护卫舰轮番大修的要求。鉴于老护卫舰的大修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性能差以及安排困难等情况,经研究,六机部军管会副主任林真提出采取“以造代修”的方案来解决海军护卫舰的建设问题。后来,沪东造船厂又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了“一型两用”的方案,即把053K舰的线型,分别用于对空和对海两型护卫舰,使用一套胎架,可缩短设计建造周期,并提出了战术技术任务书草稿。
1974年4月30日,林真向海军呈报了《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火炮护卫舰的建议》。同年5月16日六机部又函送了《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护卫舰的建议》,9月2日海军以(74)海装字345号文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对海军杂、旧护卫舰更新的请示》,9月1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对海军的《请示》作了批示:请总后党委牵头研究报批。据此,总后牵头召开了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建议中央军委尽快批准海军杂、旧护卫舰更新计划。
1974年10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1974〕99号文件《关于更新杂、旧式护卫舰的批复》,同意将部队现装备的杂、旧式护卫舰更新为053H型舰对舰导弹护卫舰,请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列入计划,由工业部门按所提任务书,本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原则,抓紧先试制几艘,并争取明年完成1艘,待试验鉴定后,再逐步生产更新。
1974年11月,六机部、海军在上海召开了“053H导弹护卫舰扩大初步设计审查会议”。,1975年2月首舰“九江”号(舷号516)在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同年12月下旬进行试验鉴定,12月31日,1号舰、2号舰交付服役。1981年停产。同级舰共建成14艘,(不包括出口型2艘)。
各舰舰名如下:
①516 九江 1975年2月2日开工 1975年6月28日下水 1975年12月31日服役
②515 厦门 1975年4月6日开工 1975年10月27日下水 1975年12月31日服役
③517 南平 1975年5月24日开工 1976年4月16日下水 1976年10月31日服役
④511 南通 1976年2月23日开工 1976年11月9日下水 1977年3月31日服役
⑤513 淮安 1976年3月22日开工 1977年4月19日下水 1977年12月31日服役
⑥512 无锡 1976年8月21日开工 1977年7月27日下水 1978年12月14日服役
⑦514 镇江 1976年12月13日开工 1978年2月11日下水 1979年1月25日服役
⑧518 吉安 1977年4月22日开工 1978年7月10日下水 1979年3月31日服役
⑨510 绍兴 1977年10月23日开工 1979年1月26日下水 1979年6月30日服役
⑩509 常德 1978年1月13日开工 1979年4月29日下水 1979年9月30日服役
⑾519 长治 1978年3月4日开工 1979年7月24日下水 1979年12月16日服役
⑿520 开封 1978年10月3日开工 1979年10月7日下水 1980年6月28日服役
⒀551 茂名 1978年11月17日开工 1980年4月10日下水 1980年9月30日服役
⒁552 宜宾 1978年12月25日开工 1980年7月17日下水 1980年12月19日服役
二.结构尺度
高干舷通长平甲板型,艏柱前倾,舰艏有较大舷弧和短舷墙。主舰体结构为纵骨架式高强度合金钢,内部部分结构和上层建筑采用铝合金。分12个水密舱,舯部有减摇鳍,舰桥顶部设露天指挥台。
舰长103.2米,设计水线长98米,型宽10.8米,型深6.3米,吃水2.98米;
正常排水量1457吨,满载排水量1702吨。
三.主要性能
最大航速26节,巡航航速18节,续航力4000海里/18节;
自持力15昼夜,抗风力12级,舰员198人(其中军官30人)
四.动力装置
2台12E390VA型中速柴油机,功率2×7200马力;
4套柴油发电机组,电站功率400千瓦×3套,120千瓦×1套=1320千瓦,双桨双舵。
动力系统可实行集控室、舰桥、机旁应急三级控制。
五.电子设备
1.雷达系统
1部H/LJQ—354型对海/低空搜索雷达(I波段)
1部H/LJQ—352型对海搜索/导弹攻击雷达(E/F波段)
1部752型导航雷达(I波段)
2.光电设备
1部光学测距指挥仪
3.水声系统
1部SJD—3(303)型中频舰壳声呐
1部SJX—4(109)型通信声呐
4.敌我识别
2部651A7型敌我识别器
5.通信系统
1部型数字式甚高频电台
1部乙系列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短波对空电台
1部超短波对空电台
1部宽频段超短波电台
6.导航系统
7.火控系统
1套SY—1型舰对舰导弹指挥仪
8.电子对抗系统
1部922型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
六.武器装备
1. 火炮系统
2座100mm单管舰炮
6座61型37mm双联半自动舰炮
2. 导弹系统
2座SY—1型舰对舰导弹双联发射器(7226型)
3. 深弹系统
2座65型1200火箭式深弹5管发射器(备弹40枚)
4座64式大型深弹发射炮
2座深弹投放架(备弹48枚)
2条布雷轨道(最大携雷量:锚雷28枚或沉底雷20枚)
七.其它系统
纵向综合补给系统(后来加装)
八.改进改型
虽然第一艘053型1969年便开始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研制工作一直受到拖延,与该舰配套的舰载防空导弹和双管100毫米炮迟迟没有研制成功,一时无法形成完整的战斗力。70年代,我国与南越伪政权在西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这对中国海军来说,不啻是一声警钟。为解决部队的急需,有关方面决定采用过渡性的办法,即以反舰导弹代替防空导弹,由单管炮代替双管炮,将其改为对海型导弹护卫舰,称为053H型(H代表“海”),而原型的防空型护卫舰则称为053K型(K代表“空”)。053H型护卫舰和053K型采用了相同的舰体,只是上层建筑不同。
053H型护卫舰(北约称为“江湖I”级)型首制舰1975年2月开工,当年建成2艘交付海军。全舰总长103.2米,宽10.8米,型深6.3米,吃水深3.19米。标准排水量1425吨,满载排水量1661.5吨,最高航速26节,续航力4000海里/18节。
053H型护卫舰上的武器装备以舰对舰导弹为主,辅以中小口径火炮和短程反潜武器,舰尾还设有雷轨,可进行布雷作业。两座回旋式双联上游舰对舰导弹发射器分别设在烟囱前、后的上甲板中线处,是053H型舰的主要武装。舰首和舰尾各设有一座100毫米主炮塔。由于新型双联100毫米自动炮的研制工作受阻,不得已继续使用了苏联设计的1947年式人工装填、操作的古董炮,直至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开始,新建的053H1型护卫舰才装备了新的双联100毫米自动炮。
舰上的防空武装和反潜武装都较薄弱。4座人手操作的双联37毫米机炮充当防空角色。反潜武器则包括装置在舰首的的五管反潜火箭发射器、装置在舰尾的4座深水炸弹膛式发射炮和2座大型深水炸弹投放架,并配合一部中频舰壳声纳,能进行近距离的自卫反潜作战。舰上所有武器都有独立的火控系统,无作战情报指挥中心。
尽管按西方的观点,江湖级是一种效能不高的一次性攻击平台,但对7、80年代以海岸防御为作战指导思想的中国海军来说,053H是一种造价低廉、水面战斗力较强的护卫舰,于是江湖级护卫舰投入了批量建造。
然而,由于对空型导弹的研制进度的拖延使053K型对空导弹护卫舰的发展受阻,海军仍在面对护卫舰无对空导弹而缺乏必要防卫能力的局面。因此在时隔20年之后,研制对空导弹护卫舰的要求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可是因种种原因,该型舰不久又中途下马,053H家族的改进势在必行。后来,正是这种改进使得053H系列护卫舰成为建造批量最多的对海导弹护卫舰,共发展出五种主要改型,建造总数近40艘。
053H型护卫舰家谱:509常德 510绍兴 511南通 512无锡 513淮安 514镇江 515厦门 516九江 517南平 518吉安 519长治 520开封 551茂名 552宜宾 (520开封舰已退役)
509、510已退役,今年改为海警1002、1003船
509、510已退役,今年改为海警1002、1003船
江湖I型为高干舷平甲板型,双机双桨,艏柱前倾,舰艏有较大舷弧和短舷墙,以改善在大风浪航行时的甲板上浪。主船体结构为纵骨架 式,材料为高强度合金钢,内部部分采用铝合金材料。全舰共分12个水密舱,可在任意两个相邻的舱室进水情况下保持不沉,舭部设减摇鳍装置。
主机为2台12E390V中型柴油机 ,该机为12缸V型机,缸径390毫米,转速480转/分,单机功率8000马力。2台主机集中不止于主机舱,两个 辅机舱内设有4套柴油发电机组,其中3套电站容量400千瓦,一套120千瓦,总容量1320千瓦。机舱设集中控制室,可对主机、辅机进行集中监 视和远距离控制。该舰无海上横向补给接受装置,但可以接受纵向油、水补给。
舰艏设置2座RBU1200 5管火箭式深弹发射装置,射程1200千米,人工装填;舰艏和舰艉加班中线个设一座单管100毫米主炮,射程16千米, 射高9.5千米,半自动,射速15发/分。主要用于对舰、对岸;舰艏上层建筑的甲板室前部两舷和舰艉甲板室顶板分别配置了2座61式37毫米双管 舰炮,主要用于防空, 在“江湖级”护卫舰的各个改型中,防空火炮的布置形式和数量都基本如此。舰桥甲板与层甲板等高,顶部设传统的露 天指挥台和一座光学测距火炮指挥仪,这是全舰火炮的主要火控装置,主桅上集中了全舰的探测设备,最高处为高杆“A” 敌我识别天线,MX- 902“眼罩”对空/对海搜索雷达旁边有2个“方头”敌我识别天线,前面是“顿河”2 或者“鳍曲线” 导航雷达,01甲板设置“方结”目标指示 雷达及2个电子战天线,主桅底部两侧各设一座3管近程干扰弹投放装置,这是后来增加的。中部上层建筑只有一层甲板室,布置烟囱和交通艇; 艉部甲板室上主要布置2座61式37毫米双管炮。艏部、舯部、艉部上层建筑之间的上甲板中线处,设有2座双联回转式导弹发射装置,共4枚“SY- 1 ”舰对舰导弹,是该舰的主要攻击武器。舰艉设4座BMB-2 深弹发射装置和2个深弹投放架。另外,舰上还设有布雷轨,可携带60枚水雷。反潜探测依靠舰壳中频声纳。所有武器都有独立的火控系统,无作战情报指挥中心。
和中国海军同期的其它舰只一样,江湖I型几乎是一种一次性攻击武器平台,反潜与防空能力较差,防空武器依赖无雷达火控系统的火炮, 而且自动化程度低,不能全天候作战;全舰缺乏“三防”作战能力,因此已经逐步退出现役。
舰艇灯具
建国初,中国海军舰艇所需的灯具由苏联提供,60年代初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1961年初,海军向东风照明器材厂提出试制舰艇灯的任务。东风厂先从使用量较大的舱顶灯开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造出舰艇配套的CCD1舱顶灯。其外壳防腐、防溅、防震和防冲击等技术性能良好,达到苏式同类产品水平。在CCD1舱顶灯投入批量生产的同时,为适应各种型号军舰的需要,该厂技术人员又仿制出CCD2—CCD6等舱顶灯,从而形成海军舰艇舱顶灯系列。与此同时,东风厂还试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具有较好光学性能和水密性能的仿苏式水下作业灯具。
1963年,根据海军的要求,东风厂开始研制CXH—1和CXH—2航行灯。航行灯的技术要求高于舱顶灯,光度、色度有一定指标,要求密封。该厂技术老师傅陈永顺等人认真剖析苏式灯具,攻克了材料关、结构关和光度关,制造了几十副模具,成功地制造出航行灯。经海上测试,达到设计要求。1964年3月,国产航行信号灯装上了中国自己的军舰。
1964年春,为调整军灯生产线,东风照明器材厂的舰艇灯具全部转入上海灯具厂。自此,上海灯具厂成为船用灯具的专业生产厂。
上灯厂是里弄小厂,家底薄、起点低,军工生产初期困难不少。但是,广大职工自力更生改造旧设备,自制专用夹具和模具,并在上级公司支持下,增添了磨床、车床、冲床、铣床和测试仪表等设备,较快地结束交接过渡时间。接手后迅速扩大品种,舱顶灯发展到9种品种22个型号。1965年又仿制出红色带铃信号灯、携带式手提灯、喇叭灯、艇用信号灯、蓄电池手提灯、航行信号灯和篷顶灯等36种品种,形成了航行灯系列、舱顶灯系列和篷顶灯系列,基本满足了海军舰艇替换苏式灯具的需要。
针对已往使用苏式舰艇灯暴露出的许多问题,1969年起,上灯厂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重点解决防震性、温升和光效等3大技术问题。首攻增强防震性能关。该厂从改进灯具防震结构着手,并与光源生产部门研究试制双丝耐震灯泡。从上百次失败中摸索规律,拿出合格防震灯具,推广使用在信号灯、航行灯、旗杆灯和舱顶灯中,取得明显防震效果。重新设计灯具电气结构,将灯体的电气部分独立分开,设计专门接线盒,新结构使温度明显降低,温升不超过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3年后,全部舰用灯具都应用了这种降低温度的电气结构。三攻灯具光效关。技术人员从改进灯具透光与聚光性能、采用新光源2个环节入手。为舰用灯具设计了反光罩和聚光镜,以提高灯具光效。同时,又积极应用新光源。1974年,试制成功冷光源的荧光舱顶灯、篷顶灯和镜前灯,使灯具光效提高4倍。1979年,又试制成功采用HGL光源的搜索灯、探海灯和大面积照明灯,使海军舰艇强光灯具的内在质量有了根本变化,新一代的海军军用灯以其高效节能、射程远,适应了现代舰艇装备的需要。
进入80年代后,中国海军军舰开始远洋航行,航行灯必须符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范的要求。而上灯厂航行灯的玻璃色度、灯具水平角能见距离和垂直角照度值等都不符合要求。该厂科研人员从3方面着手,一是研究玻璃配方,经过数百次不同配方试验,获得合乎色度标准的材料;二是进行光路设计,经过上百次运算及数十次模拟试验,制造出理想的遮光板和棱镜玻璃,使航行灯的光学性能达到国际标准;三是开展灯具总体设计,使新型航行灯结构合理。至1984年,所有型号的航行灯都按照国际避碰规范改制成功。从此,中国航行信号灯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舰艇灯具同步研制生产的潜艇灯具在近30年发展中也取得可喜成绩。60年代试制成功6种适宜于浅水的仿苏式军用水下作业灯,其中有上海灯具研究所为09工程研制配套的水池照明灯,有上灯厂研制的水下摄影灯和工作灯。70年代,随着海军潜艇部队的发展,上海灯具行业开始研制耐30个大气压、水深50~300米的照明灯具。上灯厂为035中型鱼雷潜艇研制了6种新型水下灯,分别安装于潜艇前后及左右弦上。上海灯具研究所试制成功水下探索灯、核潜艇加压舱和救生钟照明灯具、水下饱和潜水舱的弦外照明灯与应急照明灯。80年代初,上海灯具研究所应用HGL光源(即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研制海军潜水灯,接着光辉灯具厂、上海灯具厂在水下探索灯、工作面照明灯上也采用HGL光源,使中国水下强光照明的光学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以上海灯具厂为主研制的舰艇灯具经历了修修配配到实样仿制再到自行研制的发展历程。1968~1990年共生产舰艇灯具9299套,水下照明具557套。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军用产品不断向民用产品延伸,上海灯具行业制造出达到国际水平的诱鱼灯、用于人工养殖的模拟日光水下灯、用于开掘海底矿藏的深潜水球照明灯、用于核电站核反应堆投料水池和废料水池照明灯等,为发展中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开发作出了贡献。
“053”导弹护卫舰动力和配套设备
上海电机厂提供了400千瓦、4级、1500转/分舰用同步发电机,与上海柴油机厂12V180柴油机配套。经过三次改进,1985年通过鉴定,共生产33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